6000元入袋,台灣的國庫發了?!

tax01

 

        在疫情漸漸過去,生活悄悄復甦的日子裡,由於稅收超徵,政府決定還稅於民,普發人民6000元現金!然而,這個看似施惠全民、雨露均霑的政策,卻受到部分政治人物與學者抨擊,指出「超徵不代表國庫盈餘」,若有多餘的金費,理當優先減少舉債、亦或償還公債,避免債留子孫、為國家帶來更嚴重的財政危機。究竟這筆「意外之財」該如何運用呢?

 

台灣民富國強?錢要花在刀口上!

        為了解台灣網友對稅收超徵的關注焦點,筆者利用《PO!智慧輿情決策管理系統》,分析近一個月內「稅收」的文字雲,可以發現此次稅收超徵,這筆經費的運用核心在於「強化」「疫後」「經濟」、「全民」「補貼」和「普發現金」。為此,立法院已於2023年2月21日三讀通過「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」,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,所需經費來源,得以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或舉借債務支應。

 

tax02

 

        然而,稅收超徵意味著國庫充裕、多了一筆閒錢嗎?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到,「超徵」指的是「稅收收入高於國家預估的預算」,也就是實際收到的比預期的還多。因此,造成「超徵」的原因就可能包含政府低估預算收入、或者是經濟發展意外蓬勃。事實上,除了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影響外,台灣自2014年已有七年大量超徵,這是否意味著國家所編列的預算長期失準?此外,歷任政府皆會依施政需求編列的「特別預算」,更加重了國家舉債。根據財政部公布的「中央政府歲入歲出總表」,台灣政府自2020年皆出現財政赤字,且截至2022年12月31日,中央政府累積負債已達5兆7298億,可以說是年年徵稅、年年欠。在這樣的財政狀況下,政府超徵的經費,究竟要怎麼用,才不算浪費呢?

 

tax03

 

全民來找碴,刀口在哪裡?

        國庫可以說是全國人民的共用錢包,如何理財規劃、要把錢花在哪,皆由政府代管。不過,對於這筆「意外之財」該如何運用,人人也都有許多不同的想法。反對普發現金的人認為,會出現多徵的經費不過是因為政府低估收入而已,該花的錢、該還的錢一樣沒少,因此不應該將這筆收入歸還於民,就好像稅收短徵時(實際稅收比預計來的少),政府也不會要求全民補稅一樣,因此不該普發現金。此外,也有網友認為比起發放現金給人民,政府可以把這筆錢用在更有意義、對人民有利的地方,例如廣設人行道、改善交通環境、彌補勞健保財政缺口等。而針對普發現金可能帶來的後果,網友也擔心過熱的市場會帶來更嚴重的通貨膨脹,因此政府該更加謹慎評估才是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,也有不少網友十分贊同普發現金,不僅僅是因為這是最直接的獲利方式,更是因為對政府失去了信心、認為政府無法真正將這筆經費妥善運用,使得人民受惠。不過,也有網友分析道:由於本年度稅收超徵大部分來自於大企業的營利所得稅,因此還稅於民除了可以刺激經濟外,亦可間接減少貧富差距,將企業多繳的稅拿去補貼一般民眾與弱勢族群,對於社會確實是有正向影響的。

 

tax04

 

還稅於民,誰得利?

        台灣往年政府超徵稅收,多數用於「減少原本借款數額」、或是「增加還款數額」。觀察他國政府,香港、澳門、新加坡則有發放經濟紅利或者稅收盈餘的作法,可見超徵稅額的運用,應視國家經濟、社會發展整體的情形去做調整,並沒有一個固定答案。而今年國內經濟環境不同於往年,正值疫後的復甦階段,政府施政方針指向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、並決策由全民共享經濟獲利的成果,對於台灣社會經濟發展未必不是一件益事。然而,2024年總統大選在即,此時政府的一言一行,在政治化的眼光下都成為了拉票的手段。於是,還稅於民,最大的贏家,究竟是誰呢?

 

資料來源:

 


 

以上僅個人言論,不代表公司立場

【青年人輿情視野】系列文章係由一群關心社會的青年人自發性決定主題並進行分析,由典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輿情資料庫作為分析素材,能充分展現時下青年人關注的議題,以及他們的想法。

 

jpg fw6gs55jgz8c

盧孟青(為典通2022實習生計畫的一員)
天蠍座,就讀東吳工商心理碩士
喜歡看劇、看小說、吃美食,
最喜歡冬天窩在被窩睡覺

把數據說得很白話,從現在開始!

擁有24年市場研究經驗,累積多種消費者洞察模型,長期協助企業建立消費模型。 

聯絡我們